网上科普有关“泰山文化的形成历史及利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泰山文化的形成历史及利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第一阶段:古代至1949年
传为汉代人应劭所著《泰山记》当为泰山专著之滥觞,惜其书早已失传,仅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古籍中留下片断,据周郢统计,自《泰山记》乃至1949年,泰山专著共127种。自《泰山记》后至明代,见于著录的仅有北宋刘跂的《泰山秦篆谱》。有明一代泰山专著开始大量问世,共有30种之多,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1、清代时期有清一代,泰山专著更加繁荣,共计53种,使泰山研究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其中以聂鈫《泰山道里记》、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览》最为著名。 2、民国时期 泰山专著共胡42种,亦属洋洋大观。如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胡君复《泰山指南》等。值得关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药物志》,专录泰山所产中草药,在历代泰山专著中别具一格。这一时期最为权重者当属泰山学者王价藩、王次通父子编辑的大型文献《泰山丛书》。 《泰山丛书》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泰山文献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阅泰山文献一百八十多种,予以审慎细评,对其中有些篇章的内容还作了实地考察核对,按文词水平和资料价值选录四十种,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笔手抄成四十五册。按文献内容分甲、乙、丙、丁四集(注:其中一集与泰山无关):山经水志为甲集(十三种六十一卷);舆地人文为乙集(三种十四卷);文苑诗稿为丙集(十四种十五卷);年谱记事(包括王价藩自撰著述)为丁集(十种二十卷)。全书有例言、目次、后记等。1936年出版《泰山纪胜》、《岱宗大观》、《泰山图说》、《泰安州志》四种作第一辑,内有序、跋和梁漱溟题签,王易门的题额以及出版概况等。《中国丛书综录》收录《泰山丛书》中的《泰山纪胜》、《泰山图说》、《岱宗大观》各一卷。《泰山丛书》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1989年11月复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参见《周郢文史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页。]。
3、西学东渐时期 二十世纪的学术新思潮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产生了一批学术巨子,而这些学术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维与视角展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研究,泰山文化他们偶有涉及,但却代表了这一时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学术高点,同时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学术精英的新思维。如章太炎在《訄书》中专设《封禅》一节,在《检论·原教》中也专论封禅。章太炎在《封禅》中称:“人主方教民佃渔,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议礼?”[章炳麟,《訄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7页。]可见,“人主”教民打猎与捕鱼以防飞禽走兽侵扰的草昧时代,尚谈不上礼仪。他认为帝王“封禅为武事,非为文事。”[章炳麟,《訄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7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逐步演变成社会习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肃其志,文之以祀后土以顺其礼,文之以秩群神以扬其职。是其示威者,则犹偃伯灵台者也。”[章炳麟,《訄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7页。] 章太炎对斯宾塞社会学思想情有独钟。早在1898年,时任《昌言报》主笔的章太炎和总翻译曾广铨合作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著作《短论:科学的,政治的,思辩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论进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论礼仪》(Manners and Fashion)。 “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借助斯宾塞《论礼仪》中所阐明的社会风俗习惯的演变与政治统治、宗教统治一样,有其整合社会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东方丛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认为“然则所以恶伤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号于九围,而实阴收其利,故封禅可尚也。”[章炳麟,《訄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页。] 章太炎还从社会风俗习惯变迁、新陈代谢的角度,诠释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图》。实际上,随着宇宙的进化与更替,“河图”之说同“封禅”一样,不过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断诠释的结果,其原意与章太炎所处的近代社会对此的审视完全是两码事。这样,与《史记》所彰显的“封禅”观念形成强烈对比,为泰山封禅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视角。
又如:顾颉刚以其现代学术眼光对“封禅”、“五岳”及“碧霞元君”等泰山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与解读。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由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尚严等组成调查团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查,调查文章在当时的《京报》副刊连续刊出,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宗教学者江绍原、社会学家何思敬、艺术学家傅彦长、心理学家崔载阳等都从不同的学术领域撰稿予以高度评价。1928年29篇调查文章集结为《妙峰山》一书出版。此次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使西方的民俗学真正在我国落地生根,妙峰山因此被誉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根据调查,顾颉刚认为,京津地区的民间多认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对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的身世提供了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和确凿的结论,同时也极大的拓展了泰山文化研究的空间,拓宽了泰山文化研究的视域。 4、本时期本时期体现泰山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当属王献唐。王献唐综合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对泰山上古史事的全面研讨。王献唐的泰山文化研究主要表现在《炎黄氏族文化考》[《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一书中。王献唐认为:“征诸故书所载,泰山一带,为中国原始民族聚居之处”,“往古先民,生聚于斯,万代诸皇,建业于斯……木本水源,血统所在,泰山巍然,同族仰镜”、“泰山一带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策源地”,“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带。”“伏羲伏字既为族地名称,羲字又作何解?曰:羲犹雄也、皇也,推尊之呼号也。……伏羲亦曰太昊,昊,弘声,声转训大训高,亦犹皇也,雄也,羲也。其称太昊,犹云太皇、太雄、太羲。太即泰字,泰山之谓。《史记》:‘泰帝兴,神鼎一。’师古谓泰帝即伏羲。”[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53-455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王献唐云:“伏羲族居泰山一带,故称泰皇。……今邹城、凫山、染山均有伏羲庙,鱼台、寨里有伏羲陵,陵南有伏羲画石,其他鲁南各地,如嘉祥、滕州及兰山各处,有伏羲、女娲画石,作蛇身者亦伙。而山陵古迹,父老传闻,时有羲娲旧事,正以地为羲族旧壤,崇祀仰镜,迄今不替,非无因而然也。古代帝王受命,必封告泰山……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后,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犹其祭告宗庙之义。”[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534-537页,齐鲁书社,1985年。]主张以泰山为中心,形成了东方的伏羲文化圈。他还认为:“伏羲出于泗水,以泗水之故,知古代羲族实居泰山一带高耸之地,为中国东方古族发源之乡。其源既明,则凡他处如濮县、永济各地,地名与泗水相同者,皆族迁名随,为羲族后徙所居,不能执此以为伏羲生长之乡也。而凡伏羲施政之处,如陈与仇池各地,又皆都迁所在,足迹所经,亦不能执此以为伏羲兴于西方也。”[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492~493页,齐鲁书社,1985年。] 5、十九世纪后期 因受西方现代科学思想的影响,泰山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进行,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率先展开对泰山杂岩之探索,此后张相文、翁文灏关于泰山山脉的论争,竺可桢关于泰山高度的实测,孙云铸等关于泰山地质的调查及泰安高宗岳关于泰山药物的著录,都取得突出的成绩。——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泰山研究,诸多学者已自觉运用现代学术理论,筚路蓝缕, 使研岱之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一时期值得重视是一批外国学者的泰山文化研究。泰山文化不仅为东方学界所重视,还曾引起西方世界的瞩目。自十七世纪以来,众多的西方汉学家都对泰山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海外"泰山学"的出现,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册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6、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利玛窦等人的东来,一时出现了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泰山之名亦由此开始为西方所知。十七世纪之俄罗斯帝国大臣尼·斯·米列斯库(N.Spataru.Milescu)所著《中国漫记》中已出现有关泰山的介绍。米列斯库(1636~1708)原籍罗马尼亚,1676年作为俄罗斯使节入清觐见了康熙皇帝,据其见闻著成《漫记》一书。其中第二十九章中写到了泰山:"济南府……附近有高山,其中一座名泰山,高四十华里,即十四俄里,他们说黎明头一次鸡叫,在山上即可以看到日出。这里有许多山洞,有无数名士隐居于此。"(蒋本良译本页88)。荷兰纽霍夫(J.Nieuhoff)1665年所刊《德·戈耶尔和德·凯塞荷兰遣使中国记》中也有类似记载。不过这一时期西人笔下的泰山,多是片断记录和零星述闻,真正转入深层次的研究阶段,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方逐步开始的。
随同近代古老帝国大门的开启,大批欧美人士奔赴泰山,访古览胜,至今五大夫松附近山崖还有清末所镌"德人巴贺"的题名,便是西风东渐泰山时留下的雪鸿之痕。许多外国汉学专家,更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对泰山展开探讨和论说,先后有多种论文专著出版,大大推进了泰山研究。 这一时期出现的较有影响的泰山研究或记游文章有:阿·威廉松《北中国旅行记》(1869)、伊莎贝尔·威廉松夫人《中国的古老之路》、帕·贝尔让《中国史记----一个旅游者在泰山》、瓦·安泽《中国苏北到山东的冬季之旅》等等。这些文章从各种角度介绍了泰山景观与历史,对欧美读者了解泰山,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所知第一部西人泰山专著,是德国学者帕·蒂施佩(P.Tschepe)撰《泰山及其宗教信仰》一书。蒂氏生平不详,其书亦未见传本。根据沙畹的著录:此书出版于1906年,除了长达百页的考论外,还附有33幅照片。 继蒂施佩之后,法国学者沙畹于1910年在巴黎出版了他的法文泰山著作,这就是在西方产生了极大影响的《泰山祭礼》(LeT'aiChan:essaidemonographied'uncultechinois)。?沙畹本名埃马纽埃尔--爱德华·夏瓦纳(Emmanuel-EdouardChavannes),沙畹是其汉名。1889年,沙畹被任命为驻清公使专员,在华三年中,他利用公务之余从事汉学研究,并很快通晓了汉语。1890年,沙畹完成《史记·封禅书》的法译,引起学术界的注目。日本福井文雅评价沙畹:"尽管他在年仅53岁便已去世,但他是一位大学者,甚至可以说他什么研究领域都涉猎到了。"(《欧美的道教研究》)特别是对历史地理、宗教、古文字学研究,沙畹用力甚勤,成就斐然。所著有《西突厥史料》、《中国之旅行家》、《佛经中五百故事》、《斯坦因在东土耳斯坦所获汉文文献》、《摩尼教旅行中国考》(与伯希和合撰)等数十种。 沙畹因从事《史记·封禅书》的法译,引发了其研究泰山宗教的兴致。1891年1月24日,沙畹首次登临泰岳,此后又曾于1907年6月17日至25日赴泰安考察。两次泰山之行,沙畹都对其风俗信仰、名胜古迹作了细致调查,收集了较多的地方文献,第二次登山时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沙畹回国后,开始了对泰山的案头研究,至1910年推出了《泰山祭礼》一书。 《泰山祭礼》全书分列六章,分别是:第1章《泰山的祭礼》,内容为泰山崇拜及其源流的概论;第2章《泰山风景名胜》,著录介绍了山川、庙宇、遗址等景点252处;第3章《关于封禅祭礼的资料》,分别摘译了《后汉书》、《旧唐书》、《宋史》的有关记载;第4章《碑铭》,分别译录了《纪泰山铭》、《泰阴碑》、《重修蒿里山碑》、《重修朝元观碑》、《去泰山神封号碑》、《重修岱庙碑》等11种泰山石刻全文;第5章《祈祷》,收录北魏、唐、明、清各朝祭告泰山文33篇;第6章《民间信仰》,包括民间传说、五岳真形图、泰山宝镜、泰山神玺等内容。书后附有《中国古老的地神》一文。
沙畹认为:在中国,每一座山都被认为有神灵主宰,神被视为一种具有思想意识行为的自然力量,而为世人所崇拜、信仰。在中国山神之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岳,而五岳里尤以泰山声望最著。因而便以此作为研究专题,试图对泰山崇拜产生的心理动机、宗教意识中山的作用以及造就泰山显赫地位的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本着这一命题,沙畹对泰山崇拜、地狱观念、封禅活动与元君崇拜几个泰山宗教的重大关目,分别作了论说。沙畹《泰山祭礼》一书,无疑对研究泰山宗教及历史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由于著者学贯中西,视野开阔,故其中比勘泰山与西方信仰之异同,观点多发前人所未发,为以后的研究开阔了思路。沙畹第一个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了泰山的历史文化。在其之前,虽西人间有著述,但都浮光掠影,难现全豹,即蒂施佩之书,在沙氏看来,其亦未能充分阐述出泰山之宗教及其历史作用(见沙著"前言")。沙畹以汉学专家的高深功力,箴缕百家,对泰山宗教作了全方位的研究,将此悠久而丰富的东方文化介绍给欧美,首功甚伟。?而且沙著还是较早从理论上研究泰山的,他关于泰山崇拜、封禅等问题的探究,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日本道教专家福井文雅曾从道教史角度,对沙畹泰山一书的学术成就,作过很高的评价。沙畹还以西方学者的眼光,详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初的泰山,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中国学者未予记录或未予重视的。这为今天全面了解泰山历史,提供了一些重要史料。故其书在泰山研究史上,实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另一法国学者多类(Dore)亦著有一部《泰山宗教》,此书出版于1933年后,记述了1914~1933年间的泰山宗教情况。其书有法、英两种文本行世。 沙畹、多类等人主要是用文字对泰山进行研究,而爱伯特·肯恩(1860~1940)则是用摄影机来记录泰山的风貌。肯恩为本世纪初巴黎知名金融家,他敏锐地感觉到世界将面临着一个大变革时代,因而他不辞辛劳,环游世界,以摄影的方式来记录下这一重要的历史瞬间。其间,肯恩于1908~1909及1912~1913年两度来到中国,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其中有泰山彩色照片47帧,为了解当时泰山面貌的珍贵档案。这部分,后来收藏在巴黎西郊的上塞纳省立爱伯特·肯恩博物馆。 与沙畹、肯恩同时,还有一位西方汉学大师也对泰山文化予以关注,此人便是被誉为"世界公民"的卫礼贤教授。卫礼贤(1873~1930),原名理夏德·威廉(RichardWilhelm),德国人。1899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青岛,对中华文化一见倾心,从而开始了对汉学的研究和翻译。此后他在法兰克福创办了中国学社,为实现沟通中西文化的理想作出了不懈努力。卫礼贤崇尚儒学,尝数度访古于邹鲁之区,登泰岱,谒阙里。并在所著《中国心灵》一书中,专列《圣山》一节,对泰山之历史文从作了精辟评述。1924年,当卫礼贤准备登程返德之际,特地重登泰山,以此作为对生活了25年之久的中国的告别式。他在致友人信函中抒发了他此时的感想: "从南天门上来,我们置身于一片浓重的雾霭之中。不一会儿,云开一线。太阳升起之际,刹那间云层、平原、山峦,尽收眼底。啊!中国真美!这里有多少东西,使人流连不舍。"(卫礼贤夫人莎珑·卫著《卫礼贤----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精神使者》页302)。 ----这一声长长的感叹之中,蕴含了卫礼贤对东岳泰山的无比热爱和万分留恋之情。 意志杰出的文学家歌德曾在他《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一诗中留下这样的名句:"视线所窥,永是东方。"(参见钱春绮译《歌德抒情诗选》页166)我们借用此语,用以形容诸多西方汉学家对泰山这座东方神岳的密切关注、热心研究和无比倾倒,或许也是恰当的吧。
(二)第二阶段:建国后至上世纪末
1949年后,大陆与港台地区的学术界对泰山的研究均有所开展。大陆在此后三十年中,有多种泰山著作与论文刊出,其中顾铁符、俞剑华、张鹤云、何幼琦等一批文史专家分别从不同领域对泰山文化的有关内容进行揭析,深得精要;郭沫若的泰山为“中华文化史局部缩影”之论说更为人所熟知。但这一时期泰山人文研究的力作相对较少,许多重要领域的探研或呈空白,或现停滞。而同一时期的泰山自然科学研究却不断深入,地质、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方面成果众多,其中关于“泰山向”古代断裂带、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泰山群”古代变质岩等课题的研究, 均有重大突破。 此时在港台地区,苏雪林、凌纯声、饶宗颐、余英时诸人精研义理,深造有得,他们从世界文化的宏大范围中,探索泰岱文明的源起和形成,这种贯通东西、纵横联系的研究方法,使泰山之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纪结束,随着大陆文化事业的复苏,泰山研究也开始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仅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活动广泛开展,中老年学者在学术上日趋成熟,年轻一代崭露头角;这使得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而且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举凡历史、文学、艺术、美学、文物考古、宗教、民俗、旅游及自然科学诸领域,泰山各个层面的学术课题均被触及。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学术难关被一一攻克(其中人文研究中关于泰山封禅、宗教、石刻、文献的研讨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关于红门醉心石质的探讨,都在学术界深有影响),新方法、新史料迭见层出,泰山的学术影响明显扩大。 据统计,建国后共出版泰山研究专著计53种,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论文。1993年以来,泰山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泰山志》穷12年之功而面世,《泰山大全》、《泰山珍石》等大型图书相继出版。这些成果或史料收集,或掌故辑录,或史迹评点,或风光鉴赏,或着眼总体,或遴选专题,从不同方面深化了人们对泰山的认识。与此同时,泰山研究群体不断壮大,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泰山研究会、泰山文化研究会集合了泰山研究的主要力量。1996年10月,泰山文化研究所成立,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泰山研究机构。这些都为泰山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毋庸讳言,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仍存有诸多缺失,就人文研究而言,许多学者由于学术上储备不足,加之治学心态浮躁,导致一些研究硬伤累累,许多著述在低水平徘徊。但就总体而言,这二十年仍是泰山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其总体成绩不容低估。 在充分肯定泰山文化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泰山研究在基础建设、成果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许多不足,我们的研究工作距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些差距与不足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在研究内容方面。一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目前泰山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在于缺少系统的、全面的基础资料整理。由于种原因,泰山历史资料零星散乱,时间跨度大且不系统,涉及门类多且不集中。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钩沉泰山史实殊非易事,但这是泰山研究的基础,功在当今,利及后人,必须要做。二是研究缺乏广度、深度。现有的泰山研究成果,其内容相当部分集中于景点介绍、旅游概述、诗词选录、名人简介等方面,涉及面不够宽,角度比较单一。泰山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完全应当也能够对其进行如地理的、宗教的、民俗的、艺术的、哲学的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俗语有“有限不识泰山”之说,此谓眼之所识者表面之泰山、感性之泰山,眼所未识者内蕴之泰山、精神之泰山。因此,我们对泰山的研究,不能仅驻足于对泰山客观描述的层次上,而应当重在理性分析、艺术观照、宏观把握,重在揭示泰山之深层内涵。现在已有研究者涉足这些领域,但尚未取得相应实绩。在研究方法方面。一是不重实证。一些研究者缺乏踏实作风、严谨态度,在研究中不重考据、不重实证。一些不甚确实的二手、三手资料被作为“定论”、“成说”转来引去,充当论据,以至于讹误相传。二是许多论证浮躁空泛、逻辑混乱。一些文章只是拼凑的一些所谓的新方法、新论点、新成果,罗列一些离题甚远、无关主旨的资料,而并不管这些方法、资料与泰山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些现象,影响了泰山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立足基础。建立规范、系统、科学的泰山研究体系是泰山研究的当务之急。
(三)第三阶段:2000年后
纵观二十世纪的泰山研究,在中国名山研究或是区域文化研究中都是十分突出的。仅从人文研究而论,这一时期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在山言山”,只将泰山研究拘囿于方志编纂、艺文辑录与金石考订的格局,逐渐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封闭走向开放,力求将泰山文化投置于中外文化的大背景中去审视,由此进而厘定其文化的地位与特色。一些新的方法如“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皆被广泛采用,使泰山研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新方法、新材料的引进、挖掘及新学科的切入,无论是对泰山文化的总体评估, 还是对泰山一些具体课题的考论,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可以说,二十世纪是泰山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泰山学”的提法也由此得到越来越多学人之认可。当然,与同是勃兴于这一世纪的甲骨学、敦煌学、红学这几门显学相比,
泰山研究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相形见绌,难与争胜;与同属名山文化的五台山研究相较,也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泰山著述中的名胜、封禅等等,其内容颇多重复,陈陈相因,殊乏新意,而有些具有更高价值的课题如“泰山通史”,“泰山文化史”,“泰山文学史”“泰山学术史”皆乏人问津,殊为憾事。凡此种种,皆当“诚望杰构”于二十一世纪之“来哲”(借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题记》语)。 新世纪泰山文化研究综述 进入新世纪,泰山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研究人员构成、研究规模、研究对象、研究深度、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进步与突破。首先,适应现代知识生产的新趋势,泰山文化为总主题从各个不同方面确立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通力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与实绩。 2001年,马兆龙主持的“泰山文化与旅游经济”被山东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该项目横跨泰山文化、旅游、经济三大领域,紧跟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的热点,从旅游经济的角度展开对泰山文化的研究与反思。同年,袁明英主持的“泰山石刻研究”被山东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该项目组合文化研究、书法、美术、地理、历史等专业学科人员,对首次对泰山丰富的石刻资源进行整体研究。2002年,叶涛主持的“泰山香社碑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列入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该课题对泰山十分珍贵的363块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和认识的香社碑进行了系统细致地整理与研究,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调查线索和第一手资料,有很深厚的前期科研基础,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它不仅为今后的进一步解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今天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作中也有理论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叶涛完成了其博士论文《泰山香社研究》。该论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交代选题意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资料体系和结构等。第二、三章是泰山香社历史沿革述略,分前当代篇和当代篇,描述泰山香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代泰山香社的活动状况。其侧重点是分别讨论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信仰与香社兴盛的关系。第四章是泰山香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分析,着重讨论了泰山香社的结社原因、奉祀神主之演变、香社领袖权威的形成、香社的仪式分类及典型的香社组织――合山会的历史。第五章是介绍泰山香社的外部社会环境,如泰山庙会与香客店史略,香税与泰山管理等。第六章是余论,讨论泰山香社的基本特征,进而为民间信仰辨名。最后,本文的附录部分,以具象的资料展示相关各章所论述的内容,即:一、邹城西关泰山香社香头刘绪奎访谈录(样稿),二、青州市五里镇井塘村民间香社调查资料,三、泰山香社碑碑文选录,四、泰山香社碑目录。可以说,该论文首次全面开拓了关于泰山香社的研究。系统地描述了民众的进香活动,弥补了泰山文化研究中对于民间信仰行为观察、描述和学理分析的缺失,揭示了以泰山香社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信仰组织的基本形态。对民间信仰组织生成、发展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社会基础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并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审视了国家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民间信仰的运行机制与功能,推进了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结社问题的讨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2002年袁明英主持的“泰山石刻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应用研究”被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立项,该项目动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泰山石刻资源进行研究与保护,为泰山石刻的研究与保护开辟了一条现代技术路径,确属独辟蹊径之作。
前言 海洋覆盖球表面漆一%全球命支持系统基本组部资源宝库环境重要调节器类社发展必越越依赖海洋 即二十世纪类发利用海洋新世纪维护《联合海洋公约》确定际海洋律原则维护海洋健康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资源持续利用海安全已类共同遵守准则共同担负使命 发展沿海高度重视海洋发保护发展海洋事业作家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断完善海洋律制度积极发展海洋科技术教育积极参与联合系统海洋事务推进家间区性海洋领域合作并认真履行自承担义务全球海洋发保护事业作积极贡献 一99吧联合确定际海洋政府愿借机介绍海洋事业发展情况 、海洋持续发展战略 一二亿口陆自资源均占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关面统计:9陆0万平公陆土居世界第三位均占陆面积仅0.00吧平公远低于世界均0.三平公水平;全近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二吧000亿立米居世界第六位均占量仅世界平均水平四;陆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均占量世界均量半作发展沿海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海洋发保护作项期战略任务 拥陆岸线一吧000公及面积500平米海岛5000岛屿岸线一四000公;按照《联合海洋公约》规定广阔陆架专属经济区行使主权权利管辖权;海域处、低纬度带自环境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海域海洋物物种繁已鉴定达二0二漆吧种海域已经发渔场面积达吧一.吧万平海浅海、滩涂总面积约一三三三万公顷按现科水平进行工养殖水面二陆0万公顷已经发利用9三.吧万公顷海域三0沉积盆面积近漆0万平公石油资源量约二50亿吨气资源量约吧.四万亿立米沿海共一陆0处海湾几百公深水岸线许岸段适合建设港口发展海洋运输业沿海区共一500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业海域丰富海水资源海洋再能源 一99陆制定《海洋二一世纪议程》提海洋事业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思路:效维护家海洋权益合理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持续利用海洋事业协调发展海洋事业发展遵循基本政策原则: ——维护际海洋新秩序家海洋权益一99二二月全委通《华民共领海及毗连区》海洋领域项重要律制度行使领海主权毗连区管制权维护家安全海洋权益提供律依据维护新际海洋律制度家海洋权益全委于一99陆5月批准《联合海洋公约》并郑重声明:按照《联合海洋公约》规定华民共享二00海专属经济区陆架主权权利管辖权;与海岸相向或相邻家通协商际基础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华民共领海及毗连区》所列各群岛及岛屿拥主权于同邻海洋事务面存争议问题政府着眼于平与发展局主张通友协商解决解决搁置争议加强合作共同发 ——统筹规划海洋发整治加强海岸带综合发管理合理发保护近海积极参与际海底洋发利用;沿海陆区域海洋区域体化发逐步形临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区推沿海区进步繁荣发展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实行发与保护并重针确保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综合发利用海洋资源;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发展海洋新产业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海洋资源发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制定海洋发海洋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执管理;重点加强陆源污染物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防止海洋环境退化 ——加强海洋科技术研究与发重视基础研究组织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海洋高技术断提高海洋发海洋服务领域技术水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断缩区间海洋发技术水平梯度差;健全高等院校海洋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培育层海洋科技才同加强公众海洋知识传播 ——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断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划加强海洋发保护及海域使用科管理;积极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逐步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 ——积极参与海洋领域际合作认真履行《联合海洋公约》规定义务积极参与际海洋事务推际区性海洋事务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海洋事业繁荣发展 二、合理发利用海洋资源 依据海洋资源承载能力采取综合发利用海洋资源政策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近断改造海洋捕捞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力发展海洋增养殖业、油气业、旅游业医药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勘探新发海洋资源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海洋产业形发展一99漆海洋渔业、海盐盐化工业及海洋运输业、造船业、油气业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三000亿元民经济发展积极推力量 悠久海洋渔业发展史积累丰富经验渔业发展,坚持加速发展养殖养护合理利用近海资源积极扩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制管理针八十代期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种类增区域扩海水养殖产量一9吧漆一9二.陆万吨增加一99漆漆9一万吨,占海洋渔业产量比重二漆%升三陆%根据海洋渔业资源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养护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发新资源、新渔场使捕捞业断适应资源结构变化一99漆海洋捕捞总产量一三吧5.四万吨发展远洋渔业际渔业合作本着严格遵守关际海洋并充注意保护态环境平等互利、合理发利用资源、损害别利益原则基础积极展同关家区渔业合作共同发展渔业经济八十代与三0家区建立渔业合作关系 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工作采取各种养护渔业资源措施保障海洋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先建立各种禁渔期、禁渔区、保护区休渔制度取缔害渔具渔限制中国目尺寸幼鱼比例早一9漆9始实行捕捞许证制度限制捕捞强度盲目增并一9吧漆始实行渔船马力控制指标政策一995起实行新伏季休渔制度每漆月至吧月北纬二漆度北海域全面休渔取明显经济、态社效益今起伏季休渔范围扩北纬二陆度休渔间延至三月重视渔业资源增殖工作直坚持虾其品种增殖放流取积极 自六十代始进行海洋油气资源自营勘探发八十代始吸引外资金技术进行合作勘探发海洋石油气发实行油气并重向气倾斜自营勘探发与外合作相结合游体化政策并取重进展一99漆底已与一吧家区陆漆石油公司签定一三一项合同协议引进资金近陆0亿美元;发现含油气构造一00找石油质储量一漆亿吨气三500亿立米;已二0油气田投入发形海洋石油气产业一99漆海洋石油产量超一陆二9万吨气产量四0亿立米 制定深水深用、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政策切深水岸线优先用于港口建设积极发展海洋运输业新立特别改革放海洋运输业发展取绩一99漆底民用船舶已发展三二万艘近5000万载重吨其事外贸运输船队达二三00万载重吨港口建设海洋运输依据建设水运主通道、港口主枢纽水运支持保障系统规划设想集装箱、煤炭、石油、矿石、粮食等宗货物专业化泊位建设重点配套建设集疏运通路加快装运卸系统建设建设干线与支线衔接、装卸配套技术先进集装箱运输系统同强化港口技术改造提高吞吐能力效率目前共吞吐量一000万吨海港一5一99漆沿海主要海港货物吞吐总量达9.05亿吨近沿海造船业呈高速发展态势一99漆造船总吨位居世界第三 海洋旅游业采取依托沿海城市突海洋特色区片建设政策近沿海区发建设三00处海洋海岛旅游娱乐区兴建各具特色旅游娱乐设施使海洋旅游业迅速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一99漆海洋旅游共接待境外游客超一000万 世界早利用海水制盐家目前海水资源发采取盐主、盐化结合积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针形盐业、盐化工业及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盐田面积四三万公顷一99漆产原盐二9二吧.一万吨盐化工业产品主要氯化钾、溴素、水硝、氯化镁等其氯化钾、溴素等总产量超50万吨津、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城市都扩直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水于缓解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意义重 政府洋矿产资源勘探发列家远发展项目给予专项投资立负责协调、管理际海底区域进行勘探发专门机构际海底区域第五投资并际海底区域获漆.5万平公专属勘探发区今既往积极参与际海底管理发发展勘探发新技术全类平利用际海底资源作应贡献 三、保护保全海洋环境 十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机构海洋环境保护规体系社各界保护海洋意识制观念断增强海洋环境保护事业断取新进展由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断加强沿海区民经济快速增入海污染物中国剧增加情况污染严重恶化势缓解局部海区环境质量改善并使面积海域水质基本保持良状态 一9吧二全委通《华民共海洋环境保护》保护海洋环境基本律防止海岸工程建设、海洋石油勘探发、船舶航行、废物倾倒、陆源污染物排入损害海洋环境等作律规定政府颁布《华民共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华民共海洋石油勘探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华民共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华民共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华民共防止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华民共防止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及一0余项政府各部门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章保护标准等形海洋环境保护律体系家关部门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及湿保护、物性保护等专业计划建立全海域海洋监测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国 近逐步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家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家海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展科研究并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发海洋倾废污染损害环境保护工作;家港务监督机构负责船舶排污监督调查处理及港区水域监视并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环境保护工作;家渔政渔港监督机构负责渔港船舶排污监督渔业港区水域监视;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用船舶排污监督军港水域监视;沿海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主管防止海岸工程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环境保护工作等等工合作管理体制确保海洋环境保护律实施及效保护海洋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海洋污染管理贯彻预防主、防治结合针做海洋物资源保护海污染防治同防治陆源性污染作海洋环保重点控制陆源污染面建立系列制度加强重点排污口监测、监视管理城市断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技术改造展三废综合利用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或关、停、并、转、迁建设批污水处理厂控制新污染源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防止船舶港口污染海洋各类船舶均按规定装备油水离装置编制《船油污应中国计划》港口普遍建设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应中国器材每处理船舶含油污水三漆0万吨收废油四.二万吨防止海石油发海洋环境污染采油平台全部配备含油污水处理装置钻井船舶全部配备机舱油水离装置各油田都配备围油栏、化消油剂及溢油收船海油田制定《海洋石油勘探发溢油应中国计划》 作《一9漆二防止倾倒废物及其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缔约重视执行该公约规定并断加强海洋倾废管理目前止已建立三四三类疏浚物倾倒区四空放油区签发倾倒许证近二000份同力加强倾倒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严格禁止海处置切放射性物质逐步停止海倾倒工业废物并禁止毒废物海焚烧 保护渔业水域态环境政府制定《渔业水质标准》关部门制定《贝类产环境卫监督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并采取系列管理措施加强海洋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养殖场态环境保护家沿海区建立级渔业环境保护机构全建立一5省级海洋渔业环境监测站重点渔业水域建立批海洋物保护区一995政府关部门制定《海洋自保护区管理办》贯彻养护主、适度发、持续发展针各类海洋自保护区划核区、缓冲区试验区加强海洋自保护区建设管理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海洋自保护区59总面积一.二9万平公其包括海湾保护区、海岛保护区、河口海岸保护区、珊瑚礁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海岸泻湖保护区、海洋自历史遗址保护区、海草床保护区湿保护区等 世界海洋灾害严重家影响沿海风暴潮、海浪、海冰、震海啸、海岸侵蚀、台风海雾及赤潮物灾害等海洋灾害各类自灾害总经济损失约占一0%经几十努力已初步建由近海远海、部门合作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中国络预报、警报系统展主要海洋灾害析、预警报评估业务建设海搜救沿岸防灾准备应中国系统形海洋减灾体系 随着沿海区经济迅速发展、口逐步增加海洋发规模断扩海洋环境保护减灾工作面临形势依严峻保护保全海洋环境制定《全海洋环保九五(一99陆—二000)计划二0一0远规划》继续贯彻预防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政策并采取主要措施保护海洋环境: ——加强污染源控制制定入海河流全流域水质目标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指标严格限制超规定数量排放; ——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管理完善污染监测中国健全卫星、船舶、岸站立体监视执体系; ——逐步建立排污收费制度鼓励社各面发展海洋环保技术产业; ——加强海洋监测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设观测中国、数据采集与通讯中国、预警服务中国及资料质量控制系统等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历史及利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代容]投稿,不代表家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qtxsh.cn/cshi/202504-278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家具号的签约作者“代容”!
希望本篇文章《泰山文化的形成历史及利弊?》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家具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泰山文化的形成历史及利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泰山文化的形成历史及利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